【十二五】仁和区“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十二五”期间是仁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形式多样化挑战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仁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编制仁和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仁和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按照“民生为本”的要求,统筹推进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1、狠抓政策落实,政策效应得发挥。“十一五”期间,仁和区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深入调查,积极探索,相继出台了《仁和区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仁和区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方案》等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政策的整体功能,有力推进了全区的就业工作。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65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753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8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

2、狠抓统筹城乡就业,援助政策惠及困难群众。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在城乡统筹就业的思路下,就业援助范围由城镇扩大到农村。2006年-2010年,全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达7630人次,发放补贴1777.20万元;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达4072人次,发放补贴121.60万元;享受就业培训补贴达13270人,发放培训补贴170.98万元;免费职业介绍9307人,补贴金额4.58万元。

3、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建设,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到2010年底,辖区的金江劳动力市场、大河中路劳动力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与全市劳动力市场的联网和信息互通。依托劳动力市场,积极开展就业服务,职业介绍成功率达到了50 %以上。

4、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劳动者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270人,培训专业涉及焊工、家政服务、电脑、汽车驾驶、厨师、美容美发、酒店服务与管理、绿化工、保安等,补贴金额累计170.98万元。

5、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带动全民实现充分就业。2009年攀枝花市被列为全国82家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仁和区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全民积极创业,充分扩大和带动失业人员就业。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班,全面提升市民的创业能力。2009~2010年,全区开展创业意识培训703人,创业能力培训376人,实现新增创业376人,带动就业1128人。

6、劳务开发不断加强,助推了农民增收致富。自2007年以来不断加大劳务开发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已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3861人次,为就业增岗、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成绩。

(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公共平台遍及城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区劳动保障局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和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了乡(镇)、街办、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区15个乡(镇)、街办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规范化建设达到100%,社区劳动保障站达到100%,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的村达到65%以上。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充分就业社区”3个,形成了区、乡(镇)、街办和社区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实现了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市、区和乡(镇)、街办基层劳动保障所之间实现了信息互通。2008年8月,“金保工程”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信息和数据“同人、同城、同库”和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2、加强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十一五”末,仁和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79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700人。全区累计筹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 30239.94万元,筹集失业保险金2076万元。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共6000余万元(此数据为2005-2009年发放数,从2009年12月起养老金由市社保局直发),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45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了100%。同时,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五年来,企业参保人员退休待遇以人均100元以上的基数逐年调整,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稳步提高。

3、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实现了由区内封闭运行到市级统筹,随着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启动,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城镇职工覆盖到城镇范围内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包括城镇自由职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等)、城镇居民。至“十一五”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00余人。累计征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金4657万元,征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885万元;累计支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金4110万元,支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449万元。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逐年提高,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和得到实惠的人员不断增多。

4、工伤保险稳步推进,生育保险顺利启动。到“十一五”末,全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762人,累计征收工伤保险金1113.03万元,累计支付工伤保险金约727.3。2006年1月,启动实施了生育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9608人,征收生育保险金242.96万元,支付生育保险金约81万元。

5、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劳动保障公信力不断提高。一是积极为3821名超龄城镇集体企业和返城知青办理养老保险,对700余名城镇集体企业和返城知青超龄人员进行工龄认定。二是妥善做好关闭破产企业700余名超龄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6、积极稳妥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启动村干部养老保险。一是完成了对1992年以来“老农保”资金的清理。二是2008年顺利启动 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至2010年全区参保人数达到228人。

7、扶贫帮困力度不断加强,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继续得到有效保证。“十一五”期间,累计帮扶困难职工支出资金64万余元;累计审核支付县级离休干部、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统筹金和县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住院床位补助费约161.18万元。

8、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步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一是指导社区对辖区内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住院慰问1000余人次,丧事协办400人;二是为辖区内的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核查近5万余人;三是每年定期为在我区企业退休居住在异地的300余名退休人员进行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9、基金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保基金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十一五”期间,我区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保内控制度,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工作。

(三)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1、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劳动用工进一步规范。继续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仲裁机构和队伍。五年来累计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630余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2、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威慑作用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用工年检、专项检查等活动,共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400余起,督促企业补签、续签劳动合同2万余份,督促企业补缴社会保险费30万余元,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360万余元,较好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3、不断加强信访工作力度,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积极实施信访大调解,化解信访积案,及时妥善处理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上级交办的各类上访案件,实现了国庆60年大庆和08年北京奥运期间零上访。

二、“十一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仁和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再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区委、区政府把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针。按照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区委和区政府工作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从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上去部署,准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协调处理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均注重了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拥护和支持,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从中央、省、市一系列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更加重视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规范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条件。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业务流程逐步健全、规范,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三、“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仁和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形势

1、就业发展前景较好。“十一五”时期,仁和区就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完善。二是仁和区经济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方向。

2、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受到高度重视,众多现存的困难和问题都已被提上重要的议程。二是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仁和区“稳煤兴工调结构、城乡统筹促繁荣、文明生态宜人居、平安和谐建小康”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建设以及“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的打造,必将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面对的挑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全区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不断增加,加上现有各类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任务十分艰巨,而我区目前经济增长所能创造的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培训规模和发展速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有待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2、社会保险面临考验。随着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险扩面潜力有限,扩面难度增加,基金征收困难。

3、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着眼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将劳动保障事业纳入法治化、科学化轨道,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工作新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就业事业发展目标是: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0人;促进800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帮助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新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训400人,培训合格率达80%以上,带动就业率达到1:4,开业企业中,一年以上稳定经营率达到80%。

——农民工培训4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6万人次。

   “十二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是:

——养老保险: “十二”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基金年征缴收入5800万元。

——医疗保险:“十二五”末,力争全区参保人数达到13000人,基金征缴率达98%,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失业保险:“十二五”末,参保人数达5000人,基金年征缴收入200万元。

——工伤保险:“十二五”末,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基金年征缴收入300万元。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基金年征缴收入70万元;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十二五”期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实现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到“十二五”末参保率达到85%以上。

 “十二五”和谐劳动保障关系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办案能力;积极化解矛盾,把各种劳动关系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办理案件,调整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好社会稳定。

——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有效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成果。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和“充分就业”两项重要职能,按照“信息畅通、主动应对、提前介入、及时处理”四项原则,依法推进维稳、综治、信访工作。

第三部分 “十二五” 发展仁和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对策

一、实施促进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协作,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登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3、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逐步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4、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区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力争使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强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培训机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充实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6、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一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定期督导检查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情况,形成政府促进创业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氛围。三是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四是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构建创业培训平台,确保培训质量。五是创立培训品牌,打造培训特色。六是加强创业指导,提高创业实效。七是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区、乡(镇)及街办、社区三级联

动机制,做好跟踪服务。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1、积极完善“五险统征”机制,切实推进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以贯彻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为契机,不断加大社会保险征收力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以企业养老保险为龙头,带动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其他4个险种参保人数的增长;充分利用各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优势,杜绝当期欠费,做到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

2、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基础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规定和经办规程要求,完善操作流程,做好仁和区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继续巩固数据联网成果,加大基础数据清理工作。

3、积极做好其他有关社保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仁和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解决仁和区老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规范实施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全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继续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努力探索失业保险金在促进就业上的新办法,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的“双重”保障功能;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按照医疗保险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内“两定点”单位管理,进一步规范 “两定点”的医疗服务行为,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支出。

4、加强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安全运行。认真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现场监督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坚持举报案件查处制度,严格执行要情报告制度。

5、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从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基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三、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劳动信访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加强劳动保障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监察程序,完善监察工作制度,实现劳动保障监察职能、机构、标志和执法文书统一,完善与有关部门共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较为完备的依法行政与执法监督工作制度,依法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规范服务行为,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行为。

第四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了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政府投入每年不低于50万元经费,并逐年按20%比例递增。

2、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再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促进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3、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全面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

4、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宣传。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部门协作与整体联动,借助工、青、妇等社会力量,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5、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乡(镇)、街办、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项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制度、经费、工作“六到位”。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职工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